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,那是一所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,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,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。
他说读报是有方法的,读报时要问自己:“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?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?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?不知道就去查书。”
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,不是勉强的。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已的空间,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。
我上的中学、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,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,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,上午只上正课,下午是游艺课。
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压力,有很多空闲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。
我们从中学开始一定要住校学习,从礼拜一到礼拜六,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,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读书、学习,接受教师的教育。
我觉得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,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。
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,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,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。
他是一个语文老师,那时的教材是文言,但他提倡白话文,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。
我想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,紧张是学不好的;不是压力越大就学得越好,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就不会好。
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,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,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。
兴趣是自己产生的,不是外来的;是必然的,不是偶然的,一个人一定会有某种或某些兴趣的。
他们不评什么“三好学生”,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;老师并不布置家庭作业,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。
我在中学时,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,平时则没有,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,不会看不起他们。
“我们培养学生,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,理科学生欣赏文科;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,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格,是一个完整的教育。”
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,不是用来吃饭的,是用来思考问题的,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。
谢谢周老先生的思考,希望大家能从周先生的语中得到启示: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,毕竟未经思考过的人生不值一过。
No Comments